中國民族樂器篇之「敲擊 – 閃爍的流星」
中國民族樂器中,以敲擊樂歷史最悠久,且佔有重要的地位。傳統上可分為鼓、鑼、鈸、板、鐘五類,若依製造材料來分,又可分為金、石、革、木四類。敲擊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極為豐富,音響具有特色,不僅使樂曲的節奏鮮明強烈,且有深刻的感染力,和濃厚的地方色彩。在現代的民樂隊中,很少使用鐘和石類,以下只介紹常使用的鼓、鑼、鈸、板。
據歷史記載,敲擊樂器中以鼓的出現最早,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鼓字。中國鼓以木為體,上蒙皮革,釘緊於鼓邊,用槌擊鼓面而發聲,在古代鼓用以奏樂祭神,傳達訊息,報警及報時,戲曲中用以掌握節奏及襯托氣氛。
大鼓鼓面直徑在一呎半以上,由木製的圓桶上下端蒙上牛皮而成,用木槌敲打鼓面發聲,音色低沉厚實。樂隊中常用的大鼓其實是缸鼓或花盆鼓,聲音比大鼓柔和,較適宜於合奏中使用,演奏時用軟布錘敲打,獨奏時也會用木槌。
小鼓形制與大鼓相似,發聲堅實而富有彈性。板鼓又稱單皮,鼓圈為極厚實的木料,蒙以厚豬皮,以竹製的鼓箭打擊鼓心發聲,聲音堅實清脆,十分響亮,多在民樂合奏或戲曲伴奏中使用。排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,由四至五個大小不同的鼓組合成,鼓的音高可調整,除了能打節奏外,還可以在旋律上任領奏地位。
鑼於古代流行於中亞與東南亞一帶,在公元六世紀前傳入中國,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,鑼逐漸演變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敲擊樂器,鑼為銅製,作圓形,鑼身呈微弧形,通常四周有邊框,用槌擊中央部份發聲。低音鑼體型龐大,須要懸於架上,直徑在四十公分以上,用力敲時聲音沉重壯麗,輕擊時卻有悲悽戰慄之感。京大鑼在樂隊中是渲染情緒和增強節奏的樂器,音色一般是宏亮、強烈、粗獷的;
京小鑼不繫繩,用左手食指提鑼之內緣,右手以簿木片擊之發音,聲音清脆,並帶有詼諧的色彩。雲鑼是有固定音律的鑼組合,近代發展的雲鑼多達三十六面,可奏三個八度,用雙棰演奏,發音清晰、明朗、嘹亮,在幽美恬靜的旋律中使用很有效果,在明快燦爛的樂曲中使用,又能把情緒推至更高潮。十三面鑼又叫舟山鑼,是由多面大小不等的鑼組合而成的,每個鑼都有獨特的音色,適宜表現歡慶熱烈的情緒。
鈸大約在公元四世紀時,隨天竺樂自印度傳入,宋以後,便廣泛應用於宮廷音樂、戲劇及舞蹈中,在樂隊中很能起色彩作用。大鈸聲音很大,足以驚心動魄,輕擊獨奏時卻有凋零虛空之感。小鈸發音清脆爽朗,與小鑼配合使用,可表現喜悅、輕巧的情緒。
板類敲擊樂器都是用木製造。拍板在戲曲及樂隊合奏中很常用,通常與單皮配合,一人負責左手掌板、右手打單皮,板打強拍,單皮打弱拍,是為一板一眼。梆子有南北之分,北梆子以兩條堅木互擊,南梆子以鼓竹擊中空之硬木,同為戲曲中之主要樂器。
木魚最初是用以伴奏佛教中的「梵吹」,後來才逐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,通常大小木魚兩個一組使用,來表現馬蹄聲、或輕鬆愉快的心情。
過去數星期一口氣為大家介紹了四類中國民族樂器,雖說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概念,卻實在是走馬看花,紙上談兵,假如大家有興趣多了解中國民族音樂,親身體驗民族樂隊四類樂器的效果,現在有一大好機會,本市愛城民樂團所舉辦的「山明水秀樂消遙」音樂會,是一個在愛民頓市難得一見的、由本地中國民族音樂團體所辦的專場民樂演奏會,有各類民族樂器的獨奏和合奏,並邀請到香港專業指揮家吳朝勝先生,與及名滿香港的梁省德小學中樂團,偕同愛城民樂團於「山明水秀樂消遙」音樂會中演出。
「山明水秀樂消遙」音樂會定於六月十三日星期日,晚上七時半,假亞省博物館音樂廳舉行,欲欣賞優美的現場民樂演奏,請密切留意本團日後的公佈。
-
程致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