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返回主頁
About Us
關於我們
News
最新消息
Past Performances
過去的表演
Articles
專題特稿
 
Links to other sites
其它有趣音樂網站
 
 

中國民族樂器篇之「吹管 – 群山的回響」


中國的吹奏樂器起源甚古,相傳在四千年前的夏禹時期,就有一種用蘆葦管編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「籥」,詩經中也有簫、管、籥、塤、箎、笙等樂器的記載,後來興起的軍樂,皆以吹管為主要樂器,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,也有用於儀仗隊或宴會上的演奏。宋朝以後,吹管逐漸成為伴唱戲曲的重要樂器。在今日的民族樂隊中,吹管樂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主要聲部。


吹奏樂器可按其發聲原理分為三類,

(一)空氣從吹孔吹入,引起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聲,例如笛子、洞簫,

(二)空氣吹過蘆草做的雙簧片,引起空氣柱振動發聲,例如嗩吶、管,

(三)空氣吹過銅製的單簧片,引起空氣柱振動發聲,例如笙。

 

前文經常提及的古代樂器 - 塤或壎,嚴格來說並不歸入任何一類,因為塤是土燒成的蛋形樂器,雖是吹孔吹氣,但振動的卻是球狀的空氣體,音色十分古雅,在民樂隊中甚少使用,日後有機會再專文介紹。


吹奏樂器聲音優美,廣闊嘹亮,使人心曠神怡,精神為之一振,又善於領奏旋律性強的調子,有歌唱的韻味,亦經常負責演奏華彩樂段,使樂曲增添色彩。由於吹奏樂器音量大,音色個性強,故在樂隊之中非常特出,尤其是當整個吹管部奏強音時,有排山倒海之勢。


笛子古代名橫吹或橫笛,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傳入長安,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,笛子通常用竹製,有六個按音孔、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,膜孔蒙上笛膜,使笛子具有其獨特的酥顫音色,笛膜的選用和蒙貼方法非常講究,與竹笛本身的品質同樣重要,樂隊中用的笛子分曲笛(中低音的長笛)和梆笛(中高音的短笛),曲笛音色華麗圓潤,梆笛清越高亢,同是非常有表現力的樂器。

 

簫有很古老的歷史,相傳周朝時已有三或四孔的洞簫,漢代時加至五孔,魏朝時加至六孔,以後就沒有多大變化,簫為豎吹管樂器,吹口成V形,奏法與笛相似,發音低沉,幽靜柔和,適宜於抒情的樂曲。

 

公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已有笙類樂器的記載,笙由竹製的笙管以鳳凰展翅的形態排列在笙壺上,一管發一音,功能有若一個口吹的小型手提管風琴,傳統的笙簧數介乎十三至十九之間,改良後簧數由廿幾到三十幾都有,使音域降得很低,樂隊中使用的分高、中、低音,笙音色清幽明亮,吹吸皆可發聲,能奏和音及簡單複調,常以襯托填補等手法伴和著樂曲的主旋律,獨奏時表現力很強。

 

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譯音,原為阿剌伯樂器,由明代開始普遍流行,在民間婚喪喜慶及傳統節日中為主奏樂器,嗩吶由蘆葦製的雙簧嘴,木製的桿和金屬的碗組成,流傳各地的嗩吶有大有小,有粗獷的、柔和的,種類甚多,嗩吶善於表達雄壯氣勢、歡暢熱鬧的氣氛,還可以模仿人聲、唱腔、鳥聲等,改良後的加鍵嗩吶可達中低音程。

 

管也有悠長的歷史,歐洲七、八千前穴居人的遺蹟中,已有骨管製的簧管類樂器,中國的管也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,現代常用的管大致上分北管和南管,北管以竹片製雙簧咀,插在堅木管上吹奏發聲,音色清厲響亮,音域較廣,多用於獨奏,南管用蘆葦咀和竹管做成,發音雄壯,多用於戲曲伴奏,南管中高音的叫短筒,中音的叫喉管,樂隊中用的管以北管為基礎,加鍵改良後可奏中低音,用來加厚低音的音色,流傳各地的管類樂器變化也很大,風格各有不同。

-
程致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