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返回主頁
About Us
關於我們
News
最新消息
Past Performances
過去的表演
Articles
專題特稿
 
Links to other sites
其它有趣音樂網站
 
 

中國民族樂器篇之「拉弦 - 奔流的清泉」


上面談到中國自周朝已將樂器分成「金石絲竹匏土革木」,是為八音,形制不可謂不豐富,其中「金石革木」為敲擊類,佔其四,「竹匏土」為吹奏類,佔其三,「絲」類的彈奏樂獨佔其一,至於今日非常普及的拉弦樂,原來當時尚未發展。


拉弦樂器的興起是在十世紀左右,相當於宋朝,當時的音樂典籍曾描述過一種叫奚琴的拉弦樂器,它的形式與後來「元史」中記載的胡琴很相似。胡琴的琴筒蒙上蛇皮,二弦透過琴馬壓於皮上,拉弓擦弦時蛇皮振動與琴筒共振而發聲。


二胡經過了約五百年的發展歷程,具有明亮、圓潤、柔和的音色,適合獨奏和伴奏,五十年代以來,又吸收了小提琴的弓法和指法,大大豐富了二胡的表現能力。高胡比二胡稍細,音色娓婉,柔和細膩,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,故又稱粵胡,伴奏粵劇常要加花以特出其音色,用於民樂合奏時則講求與二胡音色溶合,高胡的領奏能力極強,善於表達流暢綺麗的旋律。

 

板胡是因其琴筒面板以薄桐板製成而得名,自清代已流行於東北、華北、和西北地區,是河北梆子,秦腔等戲曲中的主要伴奏樂器,板胡帶有高亢明亮的音色,和濃郁的鄉土風味,在樂隊中常扮演領奏和獨奏的角色。

 

中胡比二胡大些,是近代為合奏的需要而改進出來的一種中音拉弦樂器,發音深厚、圓潤,襯托和豐富了樂隊的音色,獨奏時極富有表現力。

 

革胡也是為配合中樂隊的發展,而在二胡的基礎上,吸收了大提琴的特點,改良而成的,革胡的琴馬並不壓在蟒皮上,而是通過巧妙的槓杆原理,將弦線的振動經琴馬傳到側面的蟒皮上,由於皮面不受弦壓,革胡的蟒皮直徑可達一呎二吋,低音革胡更可達至一呎半以上,革胡音色低沉蒼勁,是樂隊中的主要低音樂器。


民樂隊的編制中,二胡群再分成兩部,以產生和弦與主副旋律的效果,二胡「一」編在指揮旁邊,二胡「二」靠後一點,樂隊的首席樂師通常會是二胡「一」的第一胡琴手,但就合奏的觀點而言,兩部二胡的地位同等重要。


拉弦樂器的結構大致相同,所以音色的溶合性很強,演奏時有若一個整體,內在的情感源源湧出,澎湃的感染力十分驚人。

-
程致毅